我国工业自动化设备面临的问题
发表时间:2020-05-13     阅读次数:

一、产业基础薄弱

我国在相关零部件方面的产业基础薄弱,智能自动化设备配套企业的加工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质量、产品系列和批量化供给能力都与国际知名企业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和高精密减速器的差距尤为明显,研发能力落后。目前,国内智能自动化设备的核心零部件70%以上依赖进口,进口成本已占总成本的40%以上,严重削弱了国产智能自动化设备的竞争优势。

二、产业体系尚待完善

智能自动化设备强国高度重视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标准和人才等产业体系。以日本为例,日本政府通过建设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将关键共性技术、标准化的工艺实现信息共享、推广应用,日本机器人协会也积极推广日本智能自动化设备的技术标准。同时,FANUC等国外智能自动化设备企业大都设立培训中心,培养专业人才。我国早期的机器人研发多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存在技术研发与市场应用脱节的现象。企业的科研也各自为政,科研机构、生产企业、用户之间缺少协同创新和信息共享的平台。在技术标准等方面缺少话语权,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不足。

三、规模化水平低

智能自动化设备行业存在“100台起步、500台持平、1000台盈利”的说法,反映了规模化对智能自动化设备行业发展的重要性。我国智能自动化设备的发展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运营模式,年产500台的智能自动化设备企业比较少见,高端智能自动化设备仍依赖进口,国产智能自动化设备主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2013年,我国自主品牌智能自动化设备仍以中低端的三轴、四轴为主,高端的六轴关节机器人占比不足6%。正茂自动化是专业自动锁螺丝设备设计、开发、制造及销售为一体的企业,拥有多年从事自动化拧螺丝设备开发与生产的技术人才团队。致力于解决并实现高效率、高品质、低成本、全自动化生产作业。尽管我国早在国家863计划就已开展了机器人技术的科研攻关,但是,由于当时智能自动化设备的广泛使用未现端倪,机器人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不高。机器人技术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滞后以及应用企业较长的验证周期导致我国自主品牌的智能自动化设备缺乏影响力,推广应用难度较大。

四、市场同质化竞争

在中国智能自动化设备需求迅速增长的形势下,大量企业和地方政府看好智能自动化设备市场,企业通过并购、合资、参股等方式进军智能自动化设备行业,地方政府也积极布局智能自动化设备产业园区建设。目前,我国智能自动化设备企业主要集中在系统集成环节,通过采购国外智能自动化设备为下游用户设计方案,徘徊在高技术产业领域的低附加值环节。因此,我国智能自动化设备产业存在低端锁定的风险。国内智能自动化设备企业的恶性竞争和“一哄而上”式的重复建设,使得国内生产智能自动化设备的企业利润微薄,最终可能制约国产机器人向产业链高端升级的进程。

 
上一篇:智能制造时代自动化的使命—跨界技术让定制成为标准
下一篇:没有了